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區,歷史悠久,文風昌盛,為“桐城派”的發祥地和集中地,是我國著名的文化之鄉和歷史文化名城,素有“文都”之城。文都桐城有三寶,泗水橋的芹菜,龍眠河邊的秋石,琥珀絲棗。
在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孔城鎮,桐城江淮村鎮銀行工作人員一行深入晴嵐村,見到了桐城秋石長廠長、安徽省秋石非遺傳承人方根友老先生。桐城秋石廠是全國唯一一家正宗生產秋石的廠家,這里的秋石有千年歷史。清朝乾隆年間姚興泉所著《龍眠雜記》中就有“煉秋石即名丹”的記載,北宋沈括的《蘇沈良方》,以及《本草綱目》《中藥大辭典》等著作中,也都有秋石制作工藝和藥效的記錄。
在走訪交流中,方老先生回憶道,2004年接過秋石廠當上廠長后,他就投入了20余萬元改進生產設備,并注冊了“長生堂”商標,建立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網絡。2010年7月,桐城秋石制作技藝被評定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他本人也同時被授予該技藝的傳承人。

圖為方老先生向我行工作人員介紹秋石成品
在產品倉庫里,方根友老先生拿出一盒秋石成品,拆開包裝,露出秤砣大小的白色晶體。他邊向我們展示邊詳細介紹:這種咸秋石是由食鹽經過燒鹽、熬鹽、煅霜等獨特工藝制成,具有滋陰降火、明目清心、去暑解熱、強心安神等功效,同時可以作為患水腫、腎火、心臟病及產婦忌用食鹽的替代品,沒有任何副作用,是民間的奇石。
“煉秋石就像煉丹,都是體力活,純手工勞動,在高溫環境下生產,年輕人吃不了這個苦,不愿意干,現在廠里最小的工人也已經四十好幾,技術工出現斷層,加上老廠房需要翻新和改造,手頭資金不寬裕,這都是我天天操心的事情。”方老先生在與該行工作人員交流中,面露難色,語氣中頗有一些“訴苦”的味道。
他的擔心不無道理,如何讓秋石產業重塑輝煌,如何讓珍貴的中華民間瑰寶代代相傳,是他正在考慮的問題。老先生的“工匠”精神,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,該行信貸人員在實地了解其生產和銷售情況后,迅速行動,當天下午就帶著相關貸款資料再次來到該廠,為方老先生送上了一份及時又暖心的“信貸快餐”,臨別時,他緊緊拉著經辦客戶經理的手,不停的絮叨著:“感謝村鎮銀行,感謝你們,今年翻修廠房的錢,有著落了,心里也踏實了…”
三十多年來,方根友老先生把自己的“根”深植這方鄉土,深植在秋石里,深植于非遺傳承和發展,像先朝的煉丹人那樣,在清貧和孤寂中苦苦堅守,在汗水和鹽水中苦苦歷煉,終于煉出了一顆顆潔白晶瑩的秋石,在鄉土大地上熠然閃爍。這種“不忘初心、堅守本源”的精神,激勵著每一個桐城江淮村鎮銀行的金融服務者,踐行普惠金融,服務鄉村振興。